第一百二十三章 新华夏 新危机(四)(1 / 2)

“新华夏西部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条件明显区别于岛上其他部分……”1651年7月2日,新华港城区唯一一座三层石砌建筑内,已经高居卫生局长、农业局长的裴索宁,正用他专业的地理知识向众人做着介绍。

距离马万鹏的使者抵达港口已经一个星期了,刚刚从归化岛(圣玛丽岛)视察归来的史钦杰一听到棉河港的消息便立刻决定召开一次紧急会议。与会人员囊括了新华夏开拓队以及新华港方面的中层以上官员,会议的重点就是商讨该如何处理与萨卡拉瓦人的这次武装冲突,以及今后该如何在岛屿西部地区拓展。

会议一开始,史钦杰便授意前芬兰移民、蒙虎的学生、现新华夏高级官员裴索宁向大家介绍岛屿西部海岸的粗略情况。此刻,只见裴索宁拿着一根木条,指着墙上一幅粗陋的手绘新华夏北部、西部地图,说道:“新华夏岛西部沿海是典型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决定此地降水的是西北季风与东南信风的力量对比。这里几乎是全岛最热的地方,但万幸的是,空气很干燥,这不利于病菌滋生,因此居民的死亡率并不比我们经营多年的新华港高。”

“炎热的气候与稀少的降水,使得任何想要在此地立足的外来人都必须极端依赖河水灌溉,除非你想像那些萨卡拉瓦人一样以游牧或游耕为主要生活方式。萨卡拉瓦人不长于农业劳动。他们性情凶悍,以游牧和劫掠为生,长期对地处中央高地区域的麦利那人保持着军事优势。时不时地冲上去打草谷,嚣张得很。”

“不过说实话,其实这里也是整个新华夏岛最适合外来者定居、殖民的区域了,而不是降雨极多、潮湿闷热的北部林区。在西部地区,宽广的沿海平原、山间谷地以及河口冲击平原是非常适合外来者初期立足的地方。这里光照强烈,环境不如热带雨林地区那么严酷,河流冲击形成的土壤也比较肥沃。不像雨林区的砖红壤粘性土那么贫瘠,总之这里具备了农业生产的一切要素。即光照、土壤和水源。我们目前所大力经营的棉河港及其附近区域便是坐落在南起乌尼拉希河、北至芒戈基河的这么一个沿海盆地内,农业条件得天独厚,尤其适于种植国内如今需求量非常大的棉花。”

“当然在除了棉花这种经济作物以外,整个盆地内也非常适合种植一些其他农作物。比如北边的芒戈基河两岸的萨卡拉瓦部落民们。就在洪水退去的冲击地上栽培烟草——这项农业活动出现的年头貌似并不是很长,种出来的烟草也多半由阿拉伯商人来收购;而在芒戈基河向北延伸到木伦达瓦河之间的沿海平原内,据我们多方搜集消息得知,当地的萨卡拉瓦土人也发展出了一些旱作农业,比如在曼扎-曼达贝地区的花生种植。他们在这片气候干燥、土壤松脆的农地上,进行着半农耕、半粗放畜牧的农业活动,他们不懂种植豆科作物以用来保持地力,因此过着迁徙式的生活,生产效率十分低下。”

“在当地人称做马哈布的这片沿海平原(木伦达瓦河下游)上。原本曾经受到过中央高地上的农耕民族麦利那人的短暂统治,他们在那里修了许多水库、水坝、灌溉水渠等农业设施,因此本地甚至现在还遗留着部分灌溉稻田、果园(麦利那人以稻米为主食)。令人十分惊奇。当然了,现在这些设施大半都荒废了,麦利那人退缩回了中央高原上打内战,当地的萨卡拉瓦土人无法好好经营这片难得的农业区,因此那些稻田、果园大半都退化了,现在基本都以木薯、花生等旱作农业为主。间或夹杂着一些香蕉、柑桔的果园业,总之这里衰退得很厉害——反过来想这同时也是我们的机会。”

“我们的敌人。即那个自称叫做默纳伯王国的萨卡拉瓦部落联盟,其农业技术非常原始。除少许由掠夺来的奴隶开辟的游耕(即迁徙农业)旱作农业外,绝大部分人口都是以游牧为生,这些野蛮人以驼峰牛的数量来区分彼此的地位和财富。他们放牧牛群的方法也十分原始,大部分驼峰牛都在河谷地以及沿岸不多的森林内过着半野生的生活。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部落对与外界进行贸易非常重视,葡萄牙人、法国人、荷兰人、阿拉伯人都是他们的贸易伙伴,他们进口枪支弹药,出口皮革和奴隶,不断通过发动对外兼并战争来积聚财富,因此其势力扩张的速度非常快,短短百年间便从乌尼拉希河流域的一个部落联盟,发展成了如今这么一个地跨数百里、拥兵五千余的强大王国,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