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义成与新华夏的转型(1 / 2)

最近从新华夏岛出发前往义成地区的船只明显多了起来,几乎各个港口都有。

从新华港出发的装载了大量玉米、木薯、建材(含木板、砖头、水泥、石灰等),从棉河港出发的船只满载牲畜、皮革、腌肉、花生,从塔城港出发的船只则运输了许多燃料(煤炭)、剑麻、蜂蜜和干果。这些物资的输出,有力支持了东岸人在义成地区的殖民活动,当然也从另一方面维持了新华夏岛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比如近年来愈发陷入困境和衰败之中的塔城港一带。

塔城港这个在早期东岸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的城市,近年来因为高企的成本,其主要产出煤炭已渐渐竞争不过来自本土黑山、黑金岛等地的精煤,出货量日益下降,这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极大。

虽然当地政府官员一直在勉励转型,但这种事情何其难也,在矿上工作的马来或黑人奴隶自是不可能给他们分地定居,矿上那些监工、警卫、洗煤工、运输工及其他大量工作人员,却也不怎么会种地,如何安排他们的生计,真的是非常困难的。

更何况,塔城港的地方官员也没打算放弃煤炭产业,因为他们坚持认为岛内也有不少市场。不过这在目前看来多多少少有些一厢情愿,缺少了工业和交通运输两个耗煤大户,塔城煤矿的产量这些年来就一直处于缓慢下跌的状态之中。即便岛内人口有所增长(目前已有十余万人),但由于新华夏岛木材资源的相对丰富(即便是西部沿海的草原地带,因为大量种植棉花,柴草也是不缺),民间对煤炭的需求始终增长乏力,这无疑更让塔城港陷入了痛苦不堪的境地之中。

到了最后,还是总揽全岛事务的开拓队队长黄仪看不下去了,他撤换了塔城港的正副主官,然后将一名出身于大鱼河青年干部学校的中年官员任命为塔城镇镇长,要求当地即刻开始经济转型。塔城矿务局从1668年1月1日起制定生产计划,多余人员往南边多凡镇、大泽乡一带分流,那边最近与土人起了些冲突(没了法国人这个共同的敌人,东岸当地土著的蜜月期已正式宣告结束),正是需要人手的时机,将这些人分流过去正当其时。

至于矿山的那些奴隶矿工们,则对其工作年限进行统一清查,满七年的一律送给黑八旗,充作自由邦的国民,以给其补充新鲜血液;五年以上、七年以下的,半卖半送给黑八旗的贵人们,基本是一只四脚羊换一只“两脚羊”的节奏;五年以下的,就不用多少了,统统去种植园内干活,没二话!

这些种植园是在黄仪的命令下开辟的,就在塔城镇的范围内,多为胡椒和剑麻种植园,以避开竞争越来越惨烈的甘蔗、咖啡、可可、烟草等商品。托近年来东岸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的福,现在国内对剑麻这种优良的纤维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缆绳、索具、工业用绳、渔网、麻袋等十多种商品需要用到这种韧性好、耐腐蚀、耐磨损的纤维材料,因此前些年投资剑麻种植园的人都多多少少发了一笔财,且有增加投资、扩大种植园规模的冲动。

剑麻如此,胡椒就更不用说了,这种最廉价的香料在如今的东岸正处于一个长期的牛市之中。肉类产量爆发性的增长催生了胡椒巨大的市场需求,这种需求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单靠一个新华夏岛都已经无法满足,还要靠南铁公司从秘鲁进口、靠荷兰东印度公司从印度转口,由此可见这种商品的火爆程度。因此,塔城港新开辟胡椒种植园,从经济角度上来讲,真的不会亏,未来应当能够享受其带来的好处——虽然现在几乎整个东海岸都兴起了大大小小的胡椒种植园,竞争有越来越激烈的意思,但市场也在不断扩大嘛。

另外,虽然咖啡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但鉴于塔城咖啡已在东岸国内打出了一定的知名度,很多老国民都对这个牌子非常怀念,因此黄仪打算由开拓队政府出面,对现有的咖啡种植园(多位于塔城镇边缘的山区,与土人势力犬牙交错)进行统计、点检,然后帮助咖啡种植园主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比如安全防卫、交通运输、融资贷款的问题,对这项产业进行重点扶持,争取做大做强塔城咖啡的品牌,与来自秘鲁、新西班牙甚至国内北方的咖啡进行竞争,争夺市场份额。

而为了进一步支持塔城港这个人口众多的区域核心城市的发展,黄仪也特别请示本土执委会,并获得了批准,即把塔城镇、嵩山乡、陵川乡、浪溪乡、归化乡合并在一起,正式成立了塔城县这个全岛第三个县级行政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