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彦之最近忙得焦头烂额。
云汉科技前期申请的专利审批已经都下来了,这让前面很多来和云汉科技接触过的企业,再次上门来商谈专利授权事宜。
不仅仅包括了几天前接触过的想在自动驾驶领域发力的“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还包括了很多人工智能赛道上的其他玩家。
连同国内诸如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云从科技,依图科技这样具有巨头之姿的独角兽企业,也毫不例外的加入了这一行列。
国外人工智能公司较少,比如周菁前面和陆羽提到过的白头鹰那边的nuro公司和uptake公司。
前者主营业务是自动驾驶技术开发,处于自动驾驶领域的领跑集团,意图打造一个和梁彦之设想的那种普遍适用的自动驾驶平台,提供一整套完整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各家车企都可采用他们的方案,接入他们的平台。
后者主营业务是基于预测维护的工业物联网平台。
欧罗巴的几家技术最靠前人工智能公司也置身其中。
提供可自主学习的安全防御系统的dark trace公司,开发人工智能区块链操作平台,提高金融和非金融交易效率的iov42公司。
开发智能化按需摄影服务平台的ero公司,以及开发根据数据推测用户行为智能平台的ntentsare公司。
……
这些公司的代表团队一一齐聚蜀都,带着诚意,意图尽快获得云汉科技的专利授权,以完善自己公司所开发的平台。
其中有不少自身技术实力本来就不俗的公司,他们迫切的希望获得专利授权,早早的就对云汉科技提供的专利目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不但自家的技术团队选定了很多专利,他们还准备接受云汉科技的技术咨询服务。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要更加确立他们目前的技术优势,以占据更多市场。
这部分公司可不止有技术实力,还有一定资金实力,他们准备趁着这次加码,淘汰其他中小玩家,甚至准备和其他巨头掰掰手腕。
而前来的中小公司则不一样,他们经过长时间的分析,对市场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调查,纷纷确立发力某个垂直领域或者细分领域的发展目标。
人工智能全面平台或许不是大型公司的对手,资金、技术甚至管理。运营都比不过。
但如果专注某个垂直领域或者细分领域,有云汉科技的技术支持和专利授权,做得好的话,不见得就比大型公司弱多少。
他们想得很清楚,耕耘垂直领域和细分领域,可能吃不到肉,但绝对能喝到汤。
假以时日,未必没有扩展经营、扩大市场的机会。
……
梁彦之带着一个运营团队,和葛云聪带着的一个技术咨询团队,和这些公司依次进行了细谈。
本来按照葛云聪的想法,把这些公司都叫到一起,然后开一个专门的解答会就都能搞定,有什么问题当时问当时答。
但后来发现不怎么现实,每一家公司的技术团队实力都不一样,有的层次高有的层次低,一起解答会产生更多问题。
于是葛云聪只好每天带着笔记本,和梁彦之一起和各个公司接触商谈。
商业上的事情自然不用他费心,一些基础的技术问题也有技术团队成员解答,只有比较关键比较重要的技术细节才需要他给出意见。
所以葛云聪大多数时候都是在会议桌前操作笔记本,继续着人工智能的开发工作。
中小公司还好,云汉科技这边的专利技术,根据算法的优劣和实际用途划分了不同的授权费用区间,这些公司也都是垂直领域和细分领域,值得商谈的地方不多。
但只要想要发展自家人工智能平台的公司,商谈过程就比较复杂,很多公司光是技术细节讨论下来,就不是一天两天能讨论完的。
尤其是很多公司都交了一笔不小的技术咨询服务费,葛云聪带领的技术团队,要结合这些公司现有的技术水平和平台基础,给出最适合这些公司的建议和专利授权。
毕竟这些公司虽然发展人工智能平台,但每家公司的侧重点还是不一样,需要的专利也不一样。
……
每天下班的时候,葛云聪都有一种强烈的感受:还是做一个单纯的程序猿最轻松。
商业谈判这些事,真就不是人干的事。
幸亏公司来了个梁彦之,不然这些事情都让自己单独来面对,真不知道每天要搞死多少脑细胞。